滨州卫生学校在风雨中一路艰辛,一路凯歌,一路走来,一路成长,她成了鲁北地区少有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,建设一流,校荣一流,设备一流,师资一流,影响一流和存款数目最多的中等卫生专业学校。为了这一天,当时学校制定的人才引进制度是“本科(及以上)学历,专业对口,工作需要,试讲合格”的十六字方针,这个方针现在看起来没什么,但那是在改革开放的中期就开始了,于是他却具有相对超前的意识,为了这个方针的贯彻和学校的发展,学校教职工子女在其他兄弟学校想方设法安排子女就业的时候,他们在自己单位有编制的情况下自谋职业或失业待业,保证了教育教学师资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水平,为了学校的发展,他们付出的很多很多。
一是全国范围内学校合并成风的影响,那时中等专业学校合并成风,美其名曰“整合教育资源”;二是在辖区内某些学校因政策及管理上的原因,招生规模萎缩,财政支持能力有限,工资没有了保障,人心浮动,争相四处联络求的生存空间;三是长官意志,推波助澜,旨在减少财政负担使然。那是在2001年,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,滨州卫校和滨州工业学校、滨州农业学校、滨州经济学校和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为滨州职业学院。这时的滨州卫校正是发展的好时候,有钱、有生源,发展前景广阔。现在看来,就滨州卫校自身讲,自己发展,寻求机遇,力争成长为高职类学校也是不成问题的,然那时的学校领导认为要想上档次、上水平,走校校联合上高职(高等职业学校),应是一条成功之路。一是免去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,二是达到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(医学教育固然应该优先)。这种思想在职工中天天讲反复讲,上级领导派人来调研座谈时,调子是全校一致,不允许出现与学校不一致的声音,我当时参加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动员时传达的学校意见是“谁砸学校的碗学校就砸谁的碗”,要求教研组长如实传达。似乎是不联合就没了出路,于是在上下有关领导的撮合下,卫生学校在全省第一家挣脱了四十多年来归卫生系统管理权,掉头归了教育系统,这就为以后的学校快速合并奠定了基础。
而兄弟的滨州农校,此时已是几个月靠向兄弟的卫校等单位借钱发工资,并早就是债台高筑了,其他几个单位虽稍见好,但前景也不容乐观。于是乎,发不出工资的学校救活了,所参见合并单位的工资都有保证了,自然随之是卫校等中等专业学校都不存在了。据说,工人师傅在拆除滨州卫校标志的时候,有位老教师悲痛欲绝,放声大哭。有位老师告诉我说,那一刻,在场人的心随着这位老师的哭声而上下。难怪有人说,是卫校救活
了农校,是卫校改变了滨州的教育格局。
这正是:四十二年风雨路 鲁北殉落一颗星,半个世纪几代人,功过自有人评说。
展开全文